close



同事的舅舅送來野生山藥

 

 

今年就來玩玩看

 

從網路上收尋一些種植知識

 

定植時間:

 

三四月天氣回溫時



 

 

山藥適合生長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每年五~八月間日照較長的時節,莖葉茂盛,製造了許多養分,八月之後日照變短,就開始把養分轉送蓄積到地下部分,逐漸形成紅皮白肉或白皮白肉的健康山藥,等到十二月之後就可以收成了

 

山藥俗名淮山,為薯蕷科薯蕷屬之蔓性多年生植物,其食用部位為地下之塊莖。
山藥塊莖富含營養不但能提供為藥用並能供為蔬菜用,其對土壤選擇性不嚴格,抗風性強,適於平地及山坡地栽培,且生育期間病蟲害少,無需使用農藥,可為新興健康蔬菜,富發展潛力。
山藥種類多,塊莖型狀依品種不同而異,可分為圓型、掌狀、長型等,其中以長型山藥較受本省消費者喜愛,長型山藥莖蔓較為纖細,葉較狹長,塊莖形狀為長棍棒,在中藥中常被當做補品,故其售價極高。
本省山區有野生長型山藥,以往農友多於秋冬季至山區挖掘,但因多年挖掘,所剩不多,近年農友已開始進行人工栽培。除少數在土層深厚之砂質壤土栽培外,多採用築高畦栽培,但因塊莖深入土中長達一公尺以上,在採收挖掘時甚為耗工,且塊莖於挖掘時常易受傷,影響商品價值及貯藏壽命。本場曾自日本引進利用塑膠管誘導栽培法,採用省產現有且價廉之塑膠天溝(即一般用於屋簷之導水塑膠管),每支長4公尺分切製做成3支栽培用管,利用一般蔬菜用之開溝機開溝將栽培管以15∼20度之斜角置入溝中,然後再作畦。經多年來試驗觀察,利用此種塑膠管栽培法,長型山藥在收穫時甚為方便省工,薯條外觀平直光滑,且不易受損,此種改良之塑膠管栽培法現己為農友採用(本場編印"山藥之利用與栽培"手冊,農友需要者可來函索取)。
 長形山藥種植時期-四月至五月上旬為適
山藥塊莖一般具有低溫休眠性,而長形山藥之休眠性較塊狀山藥千里達為強,在室溫下貯藏,千里達山藥在3-4月氣溫升高時,部份塊莖即會開始萌芽,而長形山藥若無人為之催芽工作則仍保持休眠狀態。
部份地區之農友種植長形山藥時,常於農曆12-1月即將種薯埋入土中,從種植至萌芽常需2個多月,而塊莖埋於土中,若遇長期下雨,極易腐爛導致缺株。故於適當時期種植長形山藥,為栽培成功之要件。一般將長形山藥塊莖在種植一個月前行催芽之工作,然後於4月至5月上旬種植為適。
定植期早於4月者,如2、3月種植者,可能因種植初期溫度尚低,萌芽較遲緩,種薯於土中易腐爛,萌芽率低且不整齊,導致缺株多,造成單位面積產量低。而4月以後種植者,其萌芽率高且整齊。
但若遲至6月份以後種植者,因地上部尚未十分強健時,即已進入結薯期,無足夠之,故其萌芽之植株數雖與4月、5月種植者差異不大,但因單株產量較低,故造成單位面積產量低。綜合而言,2、3月定植者產量較低,隨著定植時期的延後至5月初定植者達高峰,延遲至6月初定植者產量銳減,故在花蓮地區以4-5月初定植為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柚米 的頭像
    柚米

    足跡.生活.我的世界

    柚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