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與《中庸》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





[日期:2012-12-03] 來源:  作者:劉成有 [字體: ]

 



一、《大學》《中庸》的地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付出艱巨的努力。《中庸》中所說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簡明扼要地揭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則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目標明確指向了天人和諧。但體現這樣的精神、實現這樣的目標,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人,離不開一個個所謂的"君子"。《大學》和《中庸》在儒家思想體系和現實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這些方面是非常突出的。


 


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如果從北京山頂洞人算起,距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但是,中華文明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并不是殷商以前占主導地位的原始宗教,而是脫離原始宗教以后逐漸豐富起來的人文主義精神。這種人文主義精神,肇始于西周初年,花開在春秋戰國,至今已有三千年的輝煌歷史。西周初年形成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輔""天意在民"等基本觀念,以后逐漸成為中國社會政治倫理的基本準則。圍繞著理想的政治接班人的培養問題,個人道德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天道人事,和諧統一,總是以天人合一的顯性思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


 


儒家文明的基本典籍,有"五經"、乃至"十三經"之說。隨著中華文明的演進,古代思想家們逐漸從上述典籍中掘發出篇幅短小、文字簡潔、思想深邃的四個部分匯聚而成《四書》。《大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在中國古代教育理論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正如程子所說:"《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登堂入室的儒家門徒,學習《大學》是"通關"的第一步。為什么這么說呢?儒家教育,"為人""為學",二者難分軒輊。大致說來,"為人"是做什么樣的人,屬于人生實踐的問題,包含著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與確立什么樣的人生抱負,《大學》所講,正是這樣的內容。"為學"屬于較深層次的理論探索,需要進一步分析人生觀的合法性問題,這自然涉及儒家人生觀的天道依據,《中庸》所講,正是此意。可以說,《大學》正是儒家一篇響亮的政治宣言,《中庸》則是儒家一篇深邃的哲學論文。《論語》和《孟子》則是兩個重要的詮釋性文獻,目的正是要說明《大學》與《中庸》所揭示的儒家道理"極高明而道中庸",目標高遠、切實可行,人人皆可成為堯、舜、禹那樣的圣人。所以,《四書》構成了一幅比較清晰的儒家文化的基本輪廓,也建構了一個育人的基本模式。宋元明清時代的"",能夠逃離《四書》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者,屈指可數。


 


《大學》和《中庸》的地位,是在《四書》中體現出來的。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的"序文"中指出,閱讀《四書》的順序應該是先《大學》,次《論語》和《孟子》,最后才是《中庸》。在朱熹看來,《大學》是儒家的入門書籍,《中庸》思想深邃,最不容易理解。實際上,經過朱熹的整理、注疏,我們不難發現:《大學》是儒家簡明扼要的政治論文,它不僅把儒家的德性修養工夫講得明明白白,而且也把儒家的政治抱負發揮得淋漓盡致!讀《大學》,不能不使人感到熱血上涌!《中庸》則是儒家思想深邃的哲學論文,既有旁通于社群的價值實現,也有上達于天道的理性訴求。在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在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體會天道、實踐天道。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的精神皈依處,不過如此!讀《中庸》,不能不使人覺得理所當然!證之于《論語》、《孟子》,道不遠人,即事而真!圣人的人生實踐,并不是高山仰止的日月星辰,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成為孔孟一樣的圣賢!可見,《大學》、《中庸》更是具有儒門"心經""圣經"一般的核心地位!


 


二、《大學》、《中庸》的思想內容及其內在關聯


 


按照宋代以后比較通行的朱熹的觀點,《大學》一般被認為由兩個部分組成:開頭""一章和后面的""十章。""的部分是"孔子之意而曾子述之"""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述之"。應該說《中庸》從子思之文到收入《禮記》,再到宋人的解說,最終由朱熹從《禮記》中抽出重新校定章句,并加以注解成為《四書》之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學》有所謂"古本""通行本"之別,其實中間文字的差別不大。主要的不同,是朱熹覺得"古本"中有些地方不夠通順而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其實這種文字方面的調整,北宋思想家程顥、程頤兄弟都做過相應的嘗試。他們對古本《大學》文字順序進行調整的原因,主要就是覺得中間的文字可能有所佚失,一些地方讀起來頗為費解。特別是經過朱熹的調整與解釋,新本《大學》更能反映儒家的基本精神,而且文字通順,思想鮮明,邏輯結構清晰。后來又經過元朝帝室的推崇而成為科舉教材,逐漸成為權威的"標準版本"而流通于世。朱熹注本十分普及,而且影響巨大,以至于后來出版《禮記》的時候,《大學》和《中庸》往往被省略,留下的篇名目錄中,輔以"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了事,正文中大多不再單獨排印。


 


通行本《大學》的內容,通篇貫徹一個中心思想:修己以安民,也就是把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熔為一爐。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是每一個"君子"做人的本分,而且也是每一個"君子"實現自我價值、施展個人抱負的基礎。道德論與政治論的有機結合,后來更被簡化理解為"內圣外王"四個字。這種思想,在《大學》開篇第一段,也就是被稱為"孔子之意"的一段話里,被表述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者被稱為儒家的"三綱領",后者被稱為"八條目"。就"三綱領"而言,"明明德"是對自己,彰顯自己內在的光明德性;"新民"是對百姓,要把自己身上內在的光明德性外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在統領管轄的范圍內移風易俗,提升社會文明。"止于至善"則是強調"明明德""新民"的奮斗目標。《大學》后面所謂""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上述"三綱八目"展開的具體闡發和論述,特別是"誠意""正心"以至于"修身",強調不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更認為"修身"之后,方可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方面,《大學》論述得頗為詳細。關于《大學》的中心思想與結構,可以用下表簡單概括:


 


至于"誠意""正心"的依據何在,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內涵如何?格物與致知之間、致知與誠意之間的關系如何,《大學》中并沒有進行清晰地說明。朱熹也覺得頗為困惑,于是根據程顥、程頤的思想補寫了一段。但朱熹補寫的"格物致知"的意思,宋明理學的痕跡太過明顯,顯然不符合《大學》原文的一貫思想。我們認為,《大學》中缺少對格物致知的詳細說明,是由《大學》文本的特點決定的。因為格物與致知之間的關系,涉及認識的來源問題;致知與誠意之間的關系,更是涉及道德的來源問題。認識的來源與道德的來源,恰恰屬于哲學所謂的本體論思考的范圍。這個問題,顯然不是儒家政治論文《大學》關心的核心。


 


擔當上述使命的,正是儒家的哲學論文《中庸》。《中庸》版本的前后變化不大,其中心思想正是論證認識和道德的來源問題,論證儒家所倡導的理想人生的合法性問題。衡諸中外思想史,這個依據只能是人之外的天道。但大多數思想本之于天人二分的對立思維,將外在的力量神圣化、絕對化,從而產生了類似于上帝的至上神靈的觀念。以《中庸》為代表的儒家文明則是本之于天人合一的圓融思維,將外在的天道人間化、相對化,在天人之間架構了一座彼此相通的橋梁,從而強有力地壓縮了外在神靈的存在空間,不僅較為徹底地貫徹了早期儒家形成的人文主義精神,而且也使得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更為豐富和完善。《中庸》所架構的這座天人相通的橋梁,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中庸》中的這個""字,不僅具有"天道自然"的本體意味,而且也具有"天道無私"的道德訴求。但是,生之為人,難免有私心雜念,難以達到"天道無私"的高度,所以"修身"也就變得異常重要。《中庸》中所謂"誠者,天道也;誠之者,人道也",反復強調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修身"并不是"出世"不作為,而是要在百姓日用之中成就這個偉大的道德事業,所謂"道不可離",也是"中庸"的應有之義。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中庸》開篇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


 


初讀《中庸》,人們對于其中的第一段話,好像還能夠產生一點兒模模糊糊的感覺,但又很難說得清楚。比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等,讀起來瑯瑯上口,但如果追問命、性、道、教、中、和等一個個關鍵詞的含義,以及這些關鍵詞前后之間的邏輯關系,可能就會產生飄飄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深深感到語言表達的局限性。如果人們能夠耐心讀下去,就會發現后面的文字中基本上都是一段段的引經據典,讀起來簡直如墜云霧。即使我們能夠克服理解引文方面的困難,但要弄清楚一段段引文之間的關系,確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歷代儒家宗師都十分重視《中庸》這篇文章,漢代的經學大師鄭玄認為"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南宋的朱熹曾對李子方說:"《中庸》一書,枝枝相對,葉葉相當,不知怎生做得一個文字整齊。"并指出"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認為"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面對如此高的評價,我們不禁要問:應該如何理解中庸的含義?如何把握《中庸》的邏輯結構?


 


講到中庸,許多人會聯想到"中庸之道";聯想到"中庸之道",則會進一步聯想到"和事佬"。似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個不分是非的"滑頭哲學"。但在《中庸》開篇第一段中,文章明確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里的"",顯然不是"和稀泥",而是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參與其間的中正、無偏的狀態;""則是無偏、無私的心具體應用到各種人類事務過程中符合社會各種規范的和諧狀態。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對此,朱熹是同意的:"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但朱熹接下來又引證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上述兩種代表性的解釋盡管文字不同,但義理是相通的。至誠至公、無偏無私的天道,應用到人間就是人道,相應地,人道就應該秉持像天道那樣不可更改的"大中至正"的原則。上天日月相代、四時更替中表現出來的"天行健"精神,君子就應該仿效,所以要"自強不息";大地承載萬物、化育萬機中體現出來的"坤勢厚"精神,君子也應該仿效,所以要"厚德載物"。可見,中庸之道,實際上是宇宙中"中正"即中正、和諧精神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用而已。


 


就《中庸》通篇結構而言,朱熹認為第一章是子思傳述孔子之意,是全文的綱領,主要申述"中和"思想;第二章至第十一章為一節,子思引證孔子的話闡述第一章的思想,主要分析"中庸"思想;第十二章以后的八章,重點分析"費隱"之間的關系來說明"道不可離"的思想;第二十章以下七章,重點說"";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二章,重點說"大德""小德",反復解說天道人道的含義;第三十三章,又進一步申述第一章的。在我看來,朱熹的分段,也可能蘊藏著另外一種解讀方法:首章破題,尾章響應,中間的31章明顯可以區分為"知天道"(大知)、"行天道"( 大行)兩大部分,而"行天道"有具體表現為"為政以誠""為圣以德"兩個方面, "為政以誠""為圣以德""行天道"的展開。按照這樣的線索閱讀通行本《中庸》,不僅秩序井然,思想深邃,而且各段引文妙韻無窮。細讀《中庸》,文中所述天道至誠、人道可期的"孔門心法",確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的本體論價值,值得仔細玩味。


 


本文力求揭示《大學》、《中庸》中蘊藏的儒家人生論、政治論、本體論、認識論、人性論的精義,力圖為弘揚傳統文化略盡綿薄之力。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柚米 的頭像
    柚米

    足跡.生活.我的世界

    柚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